农村电商和供应链金融正在改变农业和农村

数字乡村实现宜居宜业,特别是百业兴旺,务求实现农村和城市以及和市场的连接,以帮助农村创业者像城市创业者一样创业,这样才能最大发挥农村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这里面有两层含义非常重要:

第一是过去二十年城市在互联网经济和数字经济方面的经验,久经考验,弥足珍贵,如果农村能够实现和城市的连接,可以一步到位地学习这些经验;

第二是实现商贸融通,人才流动,需要农村打破封闭,实现和市场的连接,而城市本身就是市场逐步聚集形成的产物,因此以城市为节点实现连同市场,是可行且必要的。

基于这样的思路,农村电商已经成为农村创业者最为便利的赛道。一者在于农村本身作为诸多产业的原材料生产基地,特别是农产品,天生具有市场优势;二者在于农村创业者对这些产品熟悉,创业门槛相对较低;三者在于电商平台已经非常成熟,一系列数字基建陆续落成,比如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物流站点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小创业者能够提供一揽子成熟服务。

比如不少村庄,结合自身特点,以“互联网+农村实体经济”为代表建设“淘宝村”,深挖自身农产品优势,打造线上特色产业集群和线下一体的产输销渠道,形成线上线下、境内境外统一口径的农村淘宝运营策略。

建设数字乡村的过程中,以农村电商产业为龙头,不仅促进形成了特定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而且还对农村的社会和经济结构也在产生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村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在农产品向下游流通之前的环节,就是简单的各家生产,协作较少,最多体现在生产作物不同的分工,与农用设备服务等环节。而农村电商因为将流通环节纳入到农村经济环节中,并且在逐步形成“以销定产”的反产业链关系,因此产业分工开始深化和复杂,产业集聚度提高,一体化企业逐步出现,应对全国范围市场的竞争。

比如在不少农村电商的模范村落,按照农产品形成合作社类型的组织,并且是基于互联网组织起来的合作社组织,逐步规范经营。合作社掌握了生产标准,逐步规范所有农户的生产活动,未来还在逐步参与制定市场规则。同时,农户逐步在合作社中形成雇员关系,和合作社还存在类似股权分利的共赢机制。

围绕智慧农业展开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同样欣欣向荣。特别是随着智慧农业深入发展,农村地区逐步出现中心企业、合作社等具备一定规模和对外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能够更加主动地依托产业数据和上下游企业或农户的生产周期来调配资金提供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甚至直接配合中心企业理顺流程,通过对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业务数据沉淀,支撑银行的征信、授信和个性化放贷。

此外和制造业供应链存在的供应链金融类似的是,合作社能够基于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订单和应收应付数据进行金融服务支持,甚至可以通过留存收益建立内部金融,向社员提供资本服务,以实现产业创新和扩大再生产。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也在参与农村电商和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场景,甚至也在主导这个场景的催生。特别是农村电商本身建在互联网上,基于电商平台的网络支付、网络征信、网络小贷、消费金融和大数据金融分析等业务体系非常健全,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铺设了重要的基础设施。

受国内电商平台开辟农村蓝海的“示范效应”影响,部分实力雄厚的国有大行也开始尝试设立自己的电商体系,增强交易场景和产业链金融基础数据的获取能力。农业银行创设了“惠农e商”平台,致力于“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截至2019年底,“惠农e商”注册商户超136万户,交易金额4127亿元,同比增速136%。建设银行设立了“善融商务”平台,其“平台+扶贫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对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融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截至2020年6月,“善融商务”平台入驻参与扶贫的企业超过4200家,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2.6万户、约9万人。

农业生产资料的金融租赁也为农村金融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围绕农业生产的全产业链进行金融租赁服务,对于农户无疑是莫大的支持。比如在农机金融租赁领域,宜信租赁已实现从耕、种、管、收、烘干、仓储、加工,基本完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业务覆盖。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和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宜信租赁为马铃薯专业种植户提供了融资租赁支持,种植基地目前有5000亩马铃薯耕地,整个基地完全靠机械化生产,通过滴灌设备、无人机进行生产,这样只需要十几个人就能把种植基地的工作做好。通过金融租赁支持推动的农业科技化和数据化,让农业种植实现了质的飞跃。

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农村金融,也应该坚持服务乡村振兴这一大目标。金融是催化剂,金融是助燃剂,金融是润滑剂,我们相信,数字化的农村金融,应当能够为数字乡村的建设,智慧农业的升级,新时代农民的培养,插上飞翔的翅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县域观察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