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收购进度略快 市场压力依然不小

随着中晚稻集中收购继续进行,稻谷托市收购量同比快速增加,但当前产大于需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加上大米进口达到创纪录水平,预计稻米市场继续上涨动力不足,短期将以稳为主。
前期,由于中晚稻托市收购启动,外围小麦、玉米市场走势强劲,强化了农户惜售心理,加上地方储备补库刚需的拉动,推升稻谷价格,南方稻谷走势相对强劲。随着中晚稻集中收购继续进行,稻谷托市收购量同比快速增加,新稻上市压力持续得到改善。但当前产大于需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加上大米进口达到创纪录水平,市场压力依然不小。因此,在储备补库结束和大米需求旺季到来之前,预计稻米市场继续上涨动力不足,短期将以稳为主。
稻谷库存有所下降
农户存粮同比明显减少。由于托市收购启动,加上地方储备补库积极,目前中晚稻收购进度同比偏快。截至12月15日,主产区累计收购中晚稻4438万吨,同比增加300多万吨;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稻谷674万吨,同比增加500万吨左右,是今年中晚稻收购进度较快的主要原因。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量:黑龙江523万吨,河南42.1万吨,安徽78.4万吨(截至12月20日),江西31万吨(截至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中晚稻产量仅比上年增加5.5万吨。以此推测,当前农户手中新稻库存同比下降300多万吨,新稻市场压力同比有所减轻。
分品种看,主产区累计收购中晚籼稻2174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151万吨;主产区累计收购粳稻2264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523万吨。
分地区看,湖北省累计收购新中晚籼稻609.7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28.5万吨;广东省累计收购新中晚籼稻11.9万吨,同比减少1.3万吨;河南省中晚稻市场化收购与托市收购合计109.8万吨,同比增加24.9万吨;安徽省累计收购新中晚稻467.9万吨(截至12月20日),同比增加67.3万吨,其中国有企业收购168.6万吨,同比大增101万吨;江西省累计收购新中晚籼稻311万吨,同比增加57万吨(截至12月10日);辽宁省累计收购133.5万吨,同比减少26.7万吨,其中国有企业收购24.2万吨,同比减少14.7万吨(截至12月11日)。
加工企业库存同比下降。今年新稻收购同比偏快,主要原因是托市收购同比大幅增加,以及国有企业收购同比增加。由于今年稻米市场持续偏弱,大米需求不振,加工企业开工率下降,采购较为谨慎,预计新稻收购量同比至少下降200万吨左右。如果考虑到今年储备补库量比去年增加的因素,当前加工企业的新稻收购量同比还要低。虽然上年加工企业稻谷采购较多,结转库存较高,但今年政策性稻谷拍卖大幅下降,同比减少1100多万吨,显示后期加工企业采购较为谨慎。经过近一年的消耗,以及11月初的抢购,目前加工企业陈稻已基本出清。因此,当前加工企业的新稻及陈稻库存,同比均有不同程度减少。

居民“米袋子”存粮下降。11月初的大米抢购风波,使得居民“米袋子”存粮一度激增。由于消费提前透支,后期大米需求十分清淡,大米价格也不涨反跌,导致大米需求更弱。经过一个多月的消耗,居民前期抢购的大米基本得到消耗,居民“米袋子”逐渐瘦身,环比持续减少。由于大米需求不旺,经销商大米库存同比有所降低,也为后期大米需求增加提供了基础。随着元旦和春节的到来,后期大米需求有望逐渐好转,经销商的备货需求也将增加。
市场压力依然较重
虽然当前各方稻谷库存有所下降,新稻供应压力得到一定程度释放,助推国内稻米市场回暖,但新稻产大于需的格局并未彻底改变,在多地主产区稻米价格出现一定幅度回升后,后期继续上涨的难度较大。
稻谷产大于需的矛盾尚未真正缓解。当前农户新稻库存虽然同比略低,但仍明显高于2019年同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中晚稻产量比2019年增加323万吨,但目前收购进度仅比2019年同期增加30万吨,意味着当前农户存粮较2019年同期高293万吨。由于2019年稻谷收购缓慢,2020年上半年稻米市场行情依然很弱,下半年在玉米等粮食价格大涨的带动下才走出一波行情。因此,后期如果新稻收购进度不能继续加快,则稻米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将难以根本缓解,后期走出趋势性行情的可能性不大。
南方托市收购进度放缓。南方部分主产区虽然启动了托市收购,但随着新稻收购价格上涨,部分主产区价格已开始高于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也逐渐放缓。本期10天托市收购中晚籼稻25.5万吨,环比减少7万吨。江西省自11月25日至12月10日,半个月时间仅收购最低收购价中晚稻8万吨,托市收购较前期明显放缓。而湖北、湖南两省虽然早早启动了托市收购,但由于市场化收购价格较高,加上农户惜售,基本没有收购到托市稻谷。只有黑龙江省托市收购继续高歌猛进,本期10天托市收购量为195万吨,较上个10天的托市收购量增加32万吨。
虽然今年托市收购同比较快,但与2019年同期相比仍相对偏慢。若托市收购不能超过稻谷产需结余及大米净进口之和,则稻米市场供求格局将难以得到彻底改观,也将难以化解今年稻谷历史性产量的压力。同时,随着地方储备补库陆续结束,推动稻谷市场上涨的动力也将减弱。
大米进口同比大增。国内“稻强米弱”现象持续,大米市场走势较弱,加工企业相应减少了大米生产,以此来改善国内大米市场的供求关系。但事与愿违,由于国际大米市场比国内大米市场更弱,国内外价差持续拉大,大米进口动力强劲,进口量持续增加,并刷新历史纪录,填补了国内加工企业大米生产减少留下的空缺,对国内稻米市场带来较大压力。
据海关统计,11月份,我国大米进口48万吨,同比增加25.3%;进口额132521万元,同比增加6.9%。1月至11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438万吨,同比增加96.8%;累计进口金额127.35亿元,同比增加61.3%。1月至11月大米累计进口量较历史最高年份的2017年全年还多35万吨。
11月份,我国大米出口16万吨,同比增加65.3%;1月至11月累计出口大米220万吨,同比增加1%。1月至11月我国累计净进口大米218万吨,是我国稻谷增产数量的2倍多。一般情况下,12月份大米进口量较大。
目前东南亚主要大米出口国受供应增加和汇率疲软等影响,大米出口报价依然低迷不振。12月21日,巴基斯坦5%破碎率大米报价338~342美元/吨,周环比下跌5美元/吨;印度5%破碎率白米338~342美元/吨,下跌10美元/吨;泰国5%破碎率白米402美元/吨(FOB价),上涨1美元/吨;越南5%破碎率白米405美元/吨,持平。
由于国内外大米价差依旧较大,进口动力强劲。预计全年大米进口将达到500万吨左右,大米净进口预计还将扩大,将对国内大米价格造成冲击。不过,今年国内大米进口以碎米居多,达228.4万吨,占大米总进口量的52.1%;其中自印度进口碎米118万吨,占我国碎米进口量的一半以上。由于碎米主要用于饲料原料和工业用粮,对国内口粮大米的影响可能比预期小,但它对我国大米副产品市场的冲击,对大米产业的冲击也不可等闲视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县域观察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