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深耕厚植希望田野

核心提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至关重要。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谋篇布局、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等都需要高瞻远瞩的眼光与“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全局意识。

在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多重返贫风险挑战下,南川干部群众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力量,继续推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乡村环境不断改善,“3+2”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百姓腰包一天比一天鼓,成为我市唯一向国家乡村振兴局推荐的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区县。

织密保障网

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摆脱贫困,千年夙愿。2020年,南川4万多名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夙愿得偿。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的前提,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波澜壮岁欣回首,敢在人先又续征。“十四五”开局之年,扎扎实实稳住脱贫基础,南川“稳”字背后有千钧——

看自身,脱贫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部分脱贫户发展能力还比较脆弱,一些边缘户稍遇风险变故,就可能致贫。说挑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加之疫情、灾情等不确定因素,脱贫群众稳岗就业难度加大。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艰,不为不成——南川的探索由此开始。

去年1月,南川在全市率先建立和实施防贫返贫监测预警响应机制,建立“一张网监测、一条线响应、一揽子帮扶”工作机制,对脱贫群体尤其是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的生活状况动态预警、精准判定、精确帮扶,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从那时起,木凉镇汉场坝村党委书记王远明就多了个新身份:防返贫监测信息员。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不定期到建档立卡脱贫户和边缘户家中走访,及时发现返贫致贫风险,并及时上报。目的只有一个: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走访,并不是漫无目的。“一看粮,二看房,三看家中的读书郎。”王远明说,这样的办法还挺管用。

木凉镇汉场坝村二组脱贫户罗仕勇,一直因病缺少劳动力,本就是低保兜底脱贫。去年,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病逝,两个人的低保变成了一个人,加之他本人突发脑溢血,本就不宽裕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王远明通过走访发现这个风险点后,镇里将罗仕勇纳入监测对象,并把他享受的低保“升级”为五保与残疾补助,每月领到的兜底保障费用从400多元增加到千元出头,为他解了燃眉之急。

在南川,村社干部、驻村干部、帮扶干部组成的防返贫监测信息员队伍,只是防贫返贫监测预警响应机制的其中一环。除线下走访外,该区还运用大数据比对、个人邻里自主申报等方式,实现动态预警。同时,通过精准判定和帮扶,稳定消除风险点。

2021年,这套机制共帮助南川新识别监测对象14户38人,累计识别监测对象614户1982人,风险消除450户1591人,全区无一人返贫和新致贫,牢牢守住了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跑好“接力赛”

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起步稳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只是第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衔接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去一年,乡村振兴促进法出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此有法可依。从中央到地方,一个个行动方案密集出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径更加清晰。

南川牢牢把握“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着力抓重点、创特色、求突破。

脱贫攻坚精神接力——构建三级领导责任体系,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担当“一线总指挥”,各镇、村组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专班,党组织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建立部门协同配合机制,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责任链体系;

精准方略接续推进——发展特色产业方面,持续做大做强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和南川米、蓝莓特色农业;育才引才方面,多元选派“第一书记”,为乡村振兴领航;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动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乡村治理方面,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结合实际制定“四有十条”标准,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实施;

财政投入力度不减——在资金保障、绩效管控、跟踪问效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建立财政衔接资金绩效“3334”管理模式,即以3个坚持为中心,实施3个强化、3项管控、4种机制,有效提高财政衔接资金使用绩效。

聚焦重点补齐短板——将三泉、山王坪、黎香湖、石溪、金山5镇以及观音、龙泉、南湖、盐井、龙山等10个村确定为重点帮扶镇村,由区领导定点联系,以资源协调、政策支持、智力支援为重点,推动人力、物力、财力向帮扶对象聚焦集中。

全面抓好衔接示范——将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除全区作为市级综合试验示范区整体推进外,还分别选择乡镇、村打造综合试验示范核心区、镇、村,并开展单项试验示范,全区构建形成“创新、开放、包容、务实”的示范带动格局。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第一年,南川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跑出乡村全面振兴的“加速度”。

就在去年,我市将南川作为唯一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典型区县,向国家乡村振兴局进行推荐。

打出“组合拳”

让脱贫群众的生活再上一层楼

春天是忙碌的季节,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河图镇长坪村村民李学芳早早完成道路保洁后,赶到金丝楠木基地务工,她要为家里多挣一份收入。事实上,李学芳已经连续5年收到金丝楠木基地的配股分红,加上公益性岗位和务工收入,全年收入超2万元。

李学芳的家庭收入构成中,超一半与村里的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这样的情况在长坪村已是普遍现象。近年来,该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并依托资源、交通优势,引进农业企业3家,培育发展了茶叶、猕猴桃、金丝楠木、无花果、大棚蔬菜等产业2000余亩。

摘掉“长贫”帽,走上振兴路,长坪村的变迁是南川脱贫地区的缩影。

稳定增收,在蓬勃发展的乡村产业里——

南川立足特色优势资源,拓展乡村多种功能,推动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种植中药材3万亩,新建茶叶基地2000亩,新建方竹林1万亩,“3+2”特色农业实现产值33亿元、同比增长8.2%;“大观原点”建成投用,与大观园4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互补联动,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2亿元、同比增长22%。

小康幸福,在富裕富足的希冀里——

2021年底脱贫人口人均收入1.71万元,较2020年增长7.6%;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万元,较2020年增长10.3%。

美丽画卷,在宜居宜业的乡村里——

秉承“景村一体、农旅融合”理念,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着力点、先手棋,打造美丽乡村,激活“美丽经济”,让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春回大地。东城街道黄淦村村民刘高木走村串户收购青菜头,脚不沾地;鸣玉镇脱贫户解晨晖在自家兔舍里清扫、喂料,忙并快乐着;福寿镇大石坝村种粮大户汪文奇试行水稻“私人定制”,订单接到手软……

“幸福要靠自己奋斗!”每一个平凡而又闪亮的南川人,正走在振兴的道路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县域观察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