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牛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行业如何做好防控工作?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南方牛羊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家肉牛牦牛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郭爱珍表示,当前牛病流行呈现五大特征,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应从硬件和软件入手。
按临床症状分,牛病主要分为全身性疾病、呼吸道病、生殖道病和消化道病等。郭爱珍表示,目前主要牛病流行情况主要有五点特征。
一是重大病危害仍然严峻,关口在流通。
郭爱珍讲到,其中口蹄疫全球每年报告疫情约400起,主要为O型,其次A型;牛结节性皮肤病2019年8月传入我国,之后在全国扩散,2022年,藏区牦牛发病严重。
二是多病原混合感染联合致病日益普遍。
牛呼吸疾病综合征方面,郭爱珍实验室2022年监测结果显示,84%的牛呼吸疾病综合征(BRDC)混合感染主要为牛支原体的混合感染,89%为双重感染,11%为三重感染;牛腹泻综合征方面,A群轮状病毒、牛星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9.70%、46.34%和27.82%。
三是参与致病的应激因子越来越复杂。
以牛呼吸疾病综合征(BRD)为例,应激因素(如热、冷、湿、尘、伤等)、病毒(如副流感病毒3型、牛疱疹病毒等)、细菌(如溶血性曼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等)均可在BRD发生中产生作用。
四是跨境、跨季感染更加普遍。
首先是布病由北向南跨区传播。其次,虫媒病由南向北跨区、跨季传播。如2022年7月-10月均出现了牛流行热;7月-9月底出现了牛结节性皮肤病,西北地区牦牛在9月底仍有发病的报道;赤羽病2021年9月以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内蒙、吉林等)发生等。
五是病原体耐药性迅速增加。
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防控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通过日常管理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例如病原体和害虫媒介控制,农场输出品控制,病死动物及排泄物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养殖场投入品控制,来访人员、车辆、设备和野生动物控制等。还可以通过免疫、应激管理、平衡日粮、诊断治疗、检测监测净化等途径增强易感动物的抵抗力。
此外,郭爱珍还介绍了几个重要牛病的防控要点:
1、布鲁氏菌病(布病):免疫“一地一策”。布病防控须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根据布病流行情况,采取“免疫-检疫-扑杀”政策或“检疫-扑杀”。免疫地区的免疫密度应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免疫建档率100%,免疫奶牛场备案率100%,免疫评价工作开展率100%。免疫可选S2疫苗和A19、A19-ΔVirB12株疫苗。
2、牛结节性皮肤病:由病牛或媒介生物引起传播。诊断时,若发现符合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的病例,可送检病料到实验室作病原学检测确诊,如PCR检测等。
3、牛流行热:免疫密度需100%覆盖。每年4月、5月、8月接种牛流行热灭活疫苗,在南方地区可达到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此外,注意消杀蚊、蝇、蠓等吸血昆虫。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进行对症治疗,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合理用药,同时,需要护理得当,如注意通风降温。
4、牛结核病:结核病是8个重点防治的人兽共患病之一,种畜场要做好净化工作。按程序实现监测,增加检测频次,早期淘汰感染牛,做好移动前检疫与隔离检疫等,对实施净化计划十分重要。
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应从硬件和软件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