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闹大水,文安洼一片汪洋。政府将灾区群众安置到大清河以北的永清县和固安县。1964年春,人们陆续回到家里,实行生产自救。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生活很困难。为了挣点钱养家糊口,我和本村的几个人当了逃兵。
那天天还没亮,我们就背着行李偷偷地溜出村庄,步行到静海火车站,上了火车,经天津到营口。一下火车,就有人把我们领到了营口渔业公司。渔业公司在营口市东面,离海近,有一条大河直通渤海。第二天就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建设渔业公司的劳动。由于我在劳动中表现得积极,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被任命为劳动组第二组组长。
我们干了4个多月,房子盖起了一大片,领导就分配这些工人纷纷上了渔船。先是何廷江他们被分配到了木帆船,后来我和安国玉被分配到了机帆船,他在7号船,我在12号船。我想这下可好了,我有老乡作伴了。可实际上我们俩自从上了船后,就始终再没有见过面,总是他们那条船回来了,我们这条船已经下海了。
我们的船长姓戴,是共产党员。领导们以身作则,处处带头,一次网被船摆给挂住了,他就脱下衣服,亲自下海,把网摘下来。副船长叫王玉泉,是霸县王疙瘩村人,王疙瘩村离我们村只有20来里,我们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他对我高看一眼,倍加关照。领导的行动感动着我,由于我从不晕船,又年轻,什么重活、脏活儿都抢着干。
一次夜里我值岗,船在大海里正常行驶,突然我看到前面有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有一间房屋那么大,心想这下可坏了,我被吓出了一身冷汗,还没来得及报告,船已在它的侧面安全驶过了。事后我向船长汇报,船长说:“那是鲸鱼,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惊动它,不然船就被它撞翻了。不过,它也不会挡船道的。”我这才恍然大悟。
由于当时粮食紧缺,原先每人每月60斤的口粮,现在减少了一半,还剩30斤。船长说:“没事,有鱼虾吃,再少咱们也不怕。”他就教给我们将蟹黄、大虾仁和面粉搅拌在一起,放上水和作料,煮成羹,营养高,又好吃。
胖小鱼,人们管他叫毒鱼,不敢吃,因为体内有一条黑线,这条线有毒。我们试着把这条鱼体内的黑线抽掉,做熟了,特别香。还有蜜豆鱼、林刀鱼都是特别好吃的。在当时生活极其困苦的情况下,我们能够丰衣足食,每月还能挣40多元钱,并且借工作之便,去了沿海的许多城市和地区,比起家里的人是幸运得多了。
由于我出去当盲流,对生产队里来说是一个损失。为了弥补这一损失,父母每天要编织一张席,交给生产队里。每天都是天刚蒙蒙亮,父亲就要去轧苇。白天编织一张席,晚上要在煤油灯下解苇、阴苇,为第二天做好准备。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想我,常常以泪洗面。那年冬天,父亲给我发去电报:“如果还要你爹妈,请速归。”收到电报,我归心似箭,和船长说明了情况,日夜兼程,回到了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