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知青文集《大地之子》,侯隽大姐为这本书写了序。她在《序》谈到:

1976年,窦家桥村有大约120户,有约700口人,土地约1700亩。从侯隽大姐的文章中知道,1976年,窦家桥村粮食总产量约85万公斤,向国家售粮21.5万公斤,户均售粮约1800公斤(3600市斤),人均售粮约300公斤(600市斤)。窦家桥村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也对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
附:侯隽为《大地之子》写的《序》:
王继红发来书稿《 大地之子 》,让我为该书作序,我没有理由推辞,因为出书这事是我提议的,尽管自己没做什么具体工作,但有王继红和各位作者挺身而出,主动采编、组稿,历时两年多,这本书即将和大家见面了。虽说写书这事因我而起,可轮到写序言,我还真有点犯难,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本书不是当初我想得那么简单,该书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化的展现了老知青的精神风貌,涉足的领域比较宽泛,令我不知从何下笔。我想还是简单点,就以自己的回忆和感受代序吧!
我记得那是2014年国庆刚过,一些知青代表聚集山西毛家山共话知青圆梦,郝广杰和程炜分别介绍了自己是如何回农村扶贫创业的,葛元仁也介绍了孙奎连和宋新华的事迹,并且说像他们这种关心“三农”问题的知青还很多。不怕大家笑话,我在到会前还想给年老多病的郝广杰大哥泼冷水呢,当知道他早 已 带着户籍、党籍关系 重上毛家山,决心“鞠躬尽瘁干到死,献身‘三农’不停步”,我二话没说,只有感动的份儿了。就在那次 座谈会上, 我 提出挖掘老知青返回第二故乡再创业的感人故事,编辑成书,以激励世人关心“三农”,这一倡议当即得到大家一致响应,现在回想起来仍令我为之动容。
我想当时大家所以响应我的提议,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都是“知青”。是知青,当然关注农村,因为农村的广阔天地里烙印着我们青春的足迹;是知青,当然关心农业,因为在农业的发展进程中浸透了我们奋斗的汗水;是知青,当然关爱农民,因为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我们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使我们对第二故乡充满眷恋,对父老乡亲爱得深沉。

说来也巧,我们国家刚好从196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这里我说“下乡上山”不是笔误,当时就是称为“下乡上山”的,后来以上山为主了,从1967年才统称为“上山下乡”了。起初安置下乡青年是以国营农、林、牧、渔场为主,从1963年调整安置方向,开始转向以插队为主。因为我比大批下乡插队知青先到一步,得到了周总理的肯定,说我是“自动下乡的一个好典型”,并让演员作家黄宗英写文章报道,于是黄宗英的一篇报告文学《特别的姑娘》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使我成为城市知识青年立志建设新农村的榜样而被声名远播。

转眼我扎根宝坻55年,其间我的 “新型农民梦”一做就是 18年。 在“第二故乡”,我加入了共青团,当选为窦家桥大队团支部副书记,还在1966年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从1970年开始连任了 9年 窦家桥大队党支部书记。我不知道当年全国有多少知青当过“村官”,该书的主人公中有几位也是当了“村官”的,当村支书的经历使我们切身体会到:知青当上村干部确实可以为改变农村“一穷二白”的面貌发挥更大作用。自我当上党支部书记后,我们村又有三名知青陆续进入支部班子。我们齐心协力带动社员群众响应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和“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学习雷锋爱国家、爱集体的社会主义思想,发扬大寨人艰苦创业的精神, 以“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的气概,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老天连旱3年, 我们大干3年,把全村1700多亩盐碱地都改造成高标准园田,并实行了科学种田。从此,窦家桥不仅粮食平均单产告别了不足100公斤的低产时代,结束了吃国家返销粮 的历史,而且彻底扭转了粮食产量多年徘徊的局面,实现了连年大幅度递增。到1974年,全村粮食平均单产超过500公斤,当年向国家交售余粮15万公斤。到1976年,我们全年交售的爱国粮就达到了21.5万公斤。 与此同时,村里的工副业有了较大发展,文化活动也搞得红红火火,窦家桥村终于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进村。尽管现在看那点成绩微不足道,但在当时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看到自己“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理想真的变成现实,感到无比欣慰。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也从艰苦创业的实践中,为国分忧的行动中,培养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和爱国为民、甘于奉献的精神,而且收获的这笔宝贵精神财富让我们受用终生。


第一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正确的。 我们党历来倡导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这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具有光明的前途。我国知识青年正是在农村极度贫困与落后的时候上山下乡,和广大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并肩战斗、抱团取暖,才真正了解了国情、理解了生活、锤炼了意志,培育了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这笔宝贵的历练财富 使不少当年知青成为共和国的栋梁之才及 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 ,也使更多当年知青 为共和国的繁荣富强,平凡劳作,默默奉献 。 回顾以往,我们能健康成长,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正因为坚持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展望未来,要想不忘初心,永远坚持人民立场,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正确道路。


感谢书中人物表现的崇高精神,他们怀大爱做小事,寓伟大于平凡,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真实记录了老知青的责任、奉献与担当,充分彰显了老知青的民本情怀和爱国精神。特别是那些心系“三农”返乡创业的勇者,他们是极其高尚的人,他们以知青情,圆中国梦的义举,不仅激励老知青,也会启迪后来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知青一代的青春夙愿,更是现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当年的我们因条件所限,怀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却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而如今是在建设全面小康的美丽乡村,是要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我衷心向仍在征程的知青朋友致敬!
最后,还要感谢作者编者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这样一本好书。

谢小庆跋: 作为一个老知青,回首往事,内心感到欣慰,骄傲,自豪。我见证了自己的祖国从一穷二白走向了初步繁荣,我参与了这一过程,也做出了一份贡献。在我国很多地方普通百姓还很难吃上肉的年代,我曾经在草原上从事畜牧业。在插队期间,我们每年向内地输送了大量的牛羊肉,还输送了大量用于耕地、拉车的牛和马,输送了制革工业的原料牛皮羊皮,输送了毛纺工业的原料羊毛羊绒。在今日中国的初步繁荣中,包含着我们付出的青春,包含着我们的汗水,泪水和血水。在享受不仅是生存的生活(life more than survival)的同时,也向社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回报。
2008年11月23日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